极端高温,你准备好了吗?

一直都想了解极端高温,你准备好了吗?和20216月7号天气预报的热门话题,接下来让小编带各位讲解极端高温,你准备好了吗?的案。

实习生魏迅澎湃新闻主编刘东

“如果没有空调,人类如何适应高温?”

这是《柳叶刀倒计时》亚洲中心副主任张驰教授在高温下各种极端事件爆发时所说的话。工作的需要、收入低下的困境以及电力供应短缺的风险,让“空调”很难成为大家度过酷暑的“延命伙伴”。

当地时间2023年6月19日,印度北方邦巴利亚地区医院,一名妇女为生病的丈夫擦头。

6月17日至18日短短三天内,最高气温超过40摄氏度的极端热浪席卷了印度人口最多的两个北部邦的许多医院。据不完全统计,短短几天内已有170多人因高温疾病死亡。而且这个数字仍在攀升。

今年,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地方的高温来得异常早。中国天气网最新夏季进展图显示,截至6月5日,我国南方大部、京津冀地区以及新疆、山东、山西、陕西部分地区已进入气象夏季。在已经进入夏季的21个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中,今年夏季“提前报名”的比例高达90%。事实上,根据中国天气网大数据显示,近五十年来我国的夏季来得越来越早。

2022年10月发布的《2022年柳叶刀中国人口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报告》显示,与1986年至2005年基期平均相比,2021年中国人遭遇热浪天数平均增加785天。去户外。活动时间相对缩短482%;潜在劳动时间损失增加了71%。全国范围内与高温相关的劳动生产率损失导致相关经济损失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68%,超过了我国当年的国防开支预算。

上述报告第一个工作组组长、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教授黄存瑞于2022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全国范围内,每年至少遭受一次热浪袭击的总人数从1979年的48个增加到1979年的48个。2020年人口增加到104亿;与此同时,占总人口的比例从513人增加到75人,遭受热浪事件的土地面积从463增加到816。

2023年6月18日,北京最高气温达到35度,天坛公园游客撑伞防晒。

黄存瑞告诉澎湃新闻,未来极端天气可能成为新常态,由此带来的健康风险和负担将不断加剧。然而,人们对于气候变化造成的极端炎热天气对健康的致命影响还没有足够的重视。

没有人能免受高温下的生命危险

2003年夏天,欧洲发生热浪,造成7万多人死亡。2010年6月至8月期间,一场极端热浪导致莫斯科和俄罗斯西部地区超过55,000人死亡。高温带来的致命危机开始引起世界各地的广泛关注。

在中国,2020年发布的《柳叶刀中国人口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报告》显示,过去20年来,热浪暴露使中国因热浪相关的死亡人数增加了一倍多,2019年死亡人数达到约268万人。同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人员发现,与非热浪相比,与热浪相关的总非意外死亡风险增加157%,心脑血管死亡风险增加220%。

高温热浪将对人类健康产生综合影响。据美国生命科学网STAT报道,“从偏头痛,到红斑痤疮、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慢性肾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酷热的天气都会影响人体的温度调节系统、水盐代谢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等,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的变化,使人体处于超负荷状态,增加多种慢性疾病的负担,导致基础疾病恶化,甚至死亡。”

张驰教授指出,热浪造成的死亡率增加在老年人中最为明显,但其他群体也面临风险。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介绍,65岁以上人群、婴儿和儿童、慢患者、低收入人群、运动员、户外工作者和孕妇等都容易受到高温影响。

黄存瑞教授还表示,不同地区的人的脆弱性和适应能力是不同的。在城市人口密集、高层建筑较多的地区,老年人、儿童以及患有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容易受到高温天气的影响。影响。为此,他呼吁重点关注贫困人口、儿童、老人等弱势群体,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护措施,因地制宜制定应对措施。

对于老年人这一弱势群体,黄存瑞教授鼓励老年人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测量体温、血压等指标,及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题,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同时,建议他们避免高温时期和强烈阳光下的户外活动,可在早晚或阴天进行散步、锻炼等锻炼。

2023年6月10日,上海天气十分炎热,一位老人躲在巷子的阴暗处躲避烈日。

事实上,没有人能免受高温的影响。

“如果我们不及时采取措施应对,当我们成为弱势群体时,我们的生活状况将非常令人担忧。”张驰教授表达了她的担忧,“尤其是我们的下一代将继续生活在高风险的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不仅夏季炎热,全年都可能出现各种极端气候题。”

“如果气候继续恶化,到2030年或者2050年,一些地区的人们可能会面临夏天不适合全天户外活动的情况。现在我们还是可以选择出门还是不出门,到时候我们会没有选择就在那里,”她补充道。

预警和医疗,第一道也是最后一道防线

气象预警是防范和减轻高温灾害的第一道防线。2023年全国气象工作会议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预警信息发布已成功对接水利、农业、林业、卫生等30多个行业或部门,气象灾害预警公众覆盖信息已达9,767条。

气象健康预警方面,作为首批试点单位,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高温热浪人群健康风险,牵头发布2021年高温热浪健康风险预警信息分级预警预测模型和人群健康保护指南。不过,黄存瑞教授认为,我国整体气象健康风险预警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

他指出,适应气候变化、保护人类健康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时间和周期不断完善,协调多部门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风险。

“对于高温,气象部门负责发布高温预警,但对于个人来说,也与健康题有关,这部分是由卫生部门管理的。如果出现极端天气,应急管理部门需要介入。””。张驰教授这解释了该项目的“复杂性”以及加强跨机构协调的重要性。

《柳叶刀2022年人口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报告》卫生气象服务调查结果显示,根据相关新闻记录,31个省份中有21个省份的气象部门已与当地卫生部门建立了合作关系。这也意味着部门之间的联动合作水平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黄存瑞教授也认为,当前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题仍然普遍存在,即不同部门之间数据资源难以实时共享、缺乏实践与研究的紧密结合、全面的合作交流机制尚未形成。

对此,他建议加强各部门联动和数据共享,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气象敏感疾病多时间尺度监测预测模型和技术,逐步建立健全健康气象风险预警和发布工作体系。准确发布健康天气风险预警也应成为医疗系统弹性的一部分。

2023年5月30日,广州黄埔区天气预报发布高温预警,温度计测量的室外温度达到42。

相比预警和预防,高温来临时的医疗救治成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环境与健康》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春季和夏季每日最高气温每升高1,因心脑血管疾病就诊的急诊人数分别增加173分。国家肾脏基金会NKF发表的一项研究还表明,极端高温暴露与肾脏疾病相关急诊就诊的增加显着相关。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医生刘安雷表示,我国目前的医疗卫生体系在应对极端炎热天气方面还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例如,炎热天气下门诊、急诊和住院人数突然增加,可能导致医疗资源短缺,医护人员防暑降温等题需要关注。

为提高医疗卫生系统的气候抵御能力,刘安雷博士建议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提高医务人员防暑降温意识和能力,加大物资保障力度。二是根据天气预警情况,科学配置医疗资源,合理安排医疗服务。三是加强与其他部门的联动协作,构建跨部门、跨领域的协作机制,共同应对高温天气带来的健康风险。

风险在舞台上,但不在聚光灯下

极端高温对生命和健康造成的威胁还远没有被大多数人充分认识和重视。

刘安雷博士指出,大多数人已经意识到炎热天气可能对健康产生影响,但对高温相关疾病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比如中暑、中暑等,人们可能只了解其中的一个或几个。

为了应对酷暑,刘安雷医生从衣食住行各方面给出了建议穿宽松、透气、轻便的衣服,及时更换湿衣服;多喝水,避免饮用过多含咖啡因或酒精的饮料;在家使用空调或电风扇防暑降温,并准备冰块、冰袋等防暑材料;减少户外活动时间,选择清晨和傍晚进行。

与此同时,人们也缺乏应对相关疾病的指南。“熬过去就好了”是很多人的共同做法。张驰教授指出,儿童青少年在夏令营、军训等环境中因高温而引起的身体不适,往往被误认为是意志力题,而不是健康题。事实上,未成年人的体温调节功能和散热功能比成年人差,他们往往无法准确表达自己身体不适的症状和原因。因此,当孩子抱怨自己感觉不适时,父母或监护人应立即停止接触高温。天气好的户外活动,以及适当的降温和补液,通常当有人晕倒时为时已晚。

黄存瑞教授进一步指出,提高公众高温下健康风险意识需要多方努力。首先,卫生部门需要积极参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部署进程,在采取气候行动时,应将倡导人口健康作为重点内容。其次,开展可信的科普教育尤为重要,比如提供健康指导、极端天气自救应对等。最后,气候变化教育应成为学校核心课程的组成部分,将气候变化的健康危害和政策行动纳入各级学习。

即使公众意识有所提高,从知道到行动仍然存在有待跨越的鸿沟。

刘安雷博士指出,目前的高温预警系统主要集中在预警信号的发布和传递上,但缺乏帮助公众应对高温天气的具体行动计划和措施。张驰教授还表示,虽然气象局会发布高温红色预警或橙色预警,但每个人仍然不了解在这样的温度下外出会面临哪些风险。

“比如,高温或者大雨来临时,对于一些行业意味着什么?比如对于学校、建筑工地、交通运输、户外工人来说,是否应该继续原来的工作安排?目前还缺乏进一步的具体信息。”指导。”张驰说道。

2023年6月13日,河南许昌高温天气持续,建筑工人顶着烈日施工。

对于每个个体差异很大的个体,公众也需要明确的界限指示,为人们是否可以外出、休息多长时间提供决策依据。张驰团队正在开发一款简单易懂、可以检查炎热天气户外活动风险的小程序。预计将于六月底七月初向公众开放。

与此同时,除了缺乏科学指导外,一些暴露在高温下的弱势群体还面临着没有话语权的题。张驰教授呼吁社会团体更多地发声,关注弱势群体,特别是那些别无选择、迫切需要更多保护措施的群体。以快递小哥为例。尽管他们知道气候变化的风险,但出于生存考虑,他们仍然必须继续努力。

同时,她还指出,家庭中的中间层是解决社会声音群体之外题的另一个关键。“一个家庭里,一定要有一个中层力量。中年人或者年轻人可以最先获得相关知识,在照顾好自己的前提下,可以帮助其他家人或者朋友。”说。

炎热的夏季即将来临,高温引发的健康危机迫切需要人们的关注和行动。

本期编辑周欣

今天关于极端高温,你准备好了吗?和20216月7号天气预报的相关话题就解到这里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也请大家持续关注本站动态。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

No Comment

留言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感谢你的留言。。。